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:政府工作报告里的“加减乘除”
新华社记者
数据增减之间 ,政策变动背后,回应百姓期盼,传递改革动向 。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“加减乘除”为民生福祉保驾护航 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,让人眼前一亮。
加:用“加法”擦亮民生底色
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……报告在民生领域出现不少“加法”,格外引人关注。桩桩件件回应百姓期待 ,传递着信心,也鼓舞着干劲。
暖心的民生举措“加法”不停步,实事更聚焦 。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,扩大健康 、养老、托幼、家政多元化服务供给,群众牵肠挂肚的事,就是政府眼里的大事。代表委员表示 ,民生“加法”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,一件接着一件干 ,一年接着一年办,件件解决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。
“加法”要靠拓展改革领域,延伸发展链条,形成政策合力 。报告提出 ,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;推动更多资金资源“投资于人”、服务于民生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,以内需作引擎牵引产业升级;批量下调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,居民购房负担轻了。好政策补短板锻长板 ,老百姓的幸福将更“出圈” 。
“加法”更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考量上做文章。民生既连着家事,也连着国事。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亮相,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将加快……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,增加未来发展的新动能,“加法”的每一次夯基垒石,都凝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迈步向前 。
“民生答卷”加法做得好 、答得巧 ,一定能加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热乎劲儿,加出更鲜亮的发展成色。
减:减掉冗余,增出效能
让物流更“省钱” ,为基层减负担,坚持政府过紧日子……报告中的“减法题”,瞄准症结,举措务实。
大到生产运输 ,小到收发快递,物流成本降,利好就更多 。报告提出 ,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。做好物流成本的“减法”,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。通过专项行动,各地能充分利用新兴技术 ,破除地方保护,降低物流成本,惠及更多经营主体。
在文山会海中打转、为繁琐报表伤神、被复杂考核拖累……形式主义给基层套上枷锁 ,锁住实干脚步 。报告提出,切实把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 、指标细碎、方式繁琐的督查检查考核减下来,让广大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干实事上。做好这道“减法题” ,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,创造出更多让群众叫好、企业点赞的真实绩。
“钱”是有限的,而许多用于民生保障的钱是必须要花的,这就要求政府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” ,要继续过紧日子 。报告提出,坚持政府过紧日子;严禁铺张浪费,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 、民生所盼。代表委员表示 ,力求精打细算,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做好“紧日子”减法 ,做实“好日子”加法。
减掉束缚冗余,让出发展空间 。“减”“增”之间的势能,就是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。
乘:充分释放创新的“乘数效应”
创新、创新、再创新!报告中 ,创新再次成为高频热词,凸显作为第一动力的分量。代表委员表示,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在广阔空间释放“乘数效应” 。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,科技要打头阵。近期,一系列现象级科创成果惊艳“出圈”,让人们看到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撬动作用。
科技创新育“良种”,产业创新培“沃土” ,两者结合就能造出“新森林” 。报告提出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;持续推进 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期待在更多领域看到互联网 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,让创新的化学反应在千行百业中激荡生发。
如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,促进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 、绿色化,是进阶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。报告提出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 。这就要在“转化”和“结合”上发力 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让“老树发新芽”,使“新竹节节高”。
创新之苗要长成大树 ,离不开“阳光”滋养、“雨露”浇灌。报告提出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;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。“加速度”怎么加,政策托举至关重要 ,要优化完善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,用良好生态孕育出更多“六小龙”,让更多“小龙”变“巨龙”。
因数已经明确,算式正在延伸。让我们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,共同“乘”出一片新天地 。
除:除的是障碍,强的是信心
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,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,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……报告中一系列做好“除法题”的部署,展现政府呵护市场活力的决心,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。
做好“除法题” ,深化改革是关键之举。报告提出,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。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今年有望纵深推进。不断以改革的真招实招,通过除障碍 、除干扰、除噪音、除壁垒 、除束缚 ,去除体制机制的拦路石,消除创业兴业的隐形门,让企业在公平透明环境中更好茁壮成长。
在这道“除法题”里 ,除“内卷”是重要一环 。报告明确提出,打通市场准入退出、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对恶意降低价格、山寨驱逐研发等“内卷”现象,需要政府勇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 ,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,完善建设统一大市场。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涉企执法中存在一些乱收费 、乱检查等问题,曾让一些企业苦不堪言 。报告提出 ,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;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。地方政府要做到“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”,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,企业方能大胆闯、放手拼 ,一心一意谋发展。
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,政府和市场就能更好良性互动,经济发展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