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M集团

AI手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(2025年03月09日)

XM

2025年估计要被冠名为“AI Agent元年”了。

由武汉AI公司“蝴蝶效应 ”研发的Manus,代表国产通用Agent(智能体)横空出世 ,能帮用户分析股票、制作游戏 、设计名片 、筛选房产、审查合同 ,完全依赖云端算力和开源AI模型,离成为一位电子秘书就差一个情绪陪伴价值 。

而在几个月前,市场关注的重点 ,还是荣耀AI手机的智能助手,在不需要人操作情况下,花28秒点了2000杯奶茶 。但用户要享受到这种功能 ,要付出更高的价格(市面上中高端AI手机均价是非AI机型两倍以上),以及将自己的隐私(用户数据),送给AI手机去学习。

Manus出现后 ,是否以后咱们不需要买昂贵的AI手机,也行?

一、Manus和AI手机,形成竞对?

上周 ,Manus在全网火了,虽然大家对这款AI应用,从产品是否有护城河 、是否存在饥饿营销、训练成本是否划算 ,为何海外鲜见主流报道等 ,还有种种不同的意见,但全网都十分乐见,能有一个新的“DeepSeek时刻 ”出现。

与DeepSeek在模型层的创新不同 ,Manus并不是一个大模型,而是基于大模型而开发的一款“应用产品”,业内称之为“套壳产品” 。

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,或许能帮助普通读者理解。如果把大模型公司理解为芯片公司,而Manus就是一个基于芯片而开发的电子消费应用品。

这种偏应用层的产品开发思路,在蝴蝶效应公司创始人——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的肖弘以前的创业中也有体现 。

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,被认为是基于微信内容生态开发的“壹伴助手 ”,帮助用户做微信公众号编辑和内容发布,每月据说能为肖弘带来上千万元的收入。

而Manus的创意逻辑 ,和壹伴助手异曲同工,不追求底层技术的重大创新,而是追求应用层面 ,况且大模型发展到2024-2025 ,早就进入“拼模型应用的时代”。百度李彦宏去年就说过,“2025年将进入AI应用井喷的时代 。”可见,今年可能还会有很多Manus出现。

其实 ,所谓的AI Agent在业内不是一个新概念,2024年从百度到字节等头部大厂都做了一批Agent,并开放给普通人使用 ,人们把他们称为自己的“AI分身 ”或“电子秘书”,但多未在全社会破圈,一是AI Agent对普通人有一个理解成本 ,二是这些电子秘书,缺少让人眼前一亮、易懂 、易操作的划时代应用。

Manus打出的卖点,只能说相对比较抓人 ,且借了DeepSeek掀起的国产平替的东风 。当然它目前还是一个demo,真实情况如何,大家暂时只能猜想。

跟Manus相比 ,去年10月底 ,荣耀AI手机的Agent也曾在全网率先红了一把。

当时还在岗的荣耀CEO赵明,用新发布的Magic 7(平台补贴后售价3768元),为现场观众点了2000杯奶茶外卖 。帮赵明点奶茶的 ,是内置在手机里一位名叫YOYO的智能助手 。

现场,YOYO通过AI视觉引擎模拟真人操作路径,自动唤醒手机内的美团外卖APP ,自动寻找周围的咖啡奶茶店,将2000杯订单智能拆分为附近多家门店的接单上限组合。

除最后手动确认付款外,整个点单过程用户零干预。实际上Agent也能自己付款 ,但为了避免大众担心“连我的财务密码你都学去了”,所以设置了人工输入密码环节 。

荣耀AI手机算是性价比高的,市面上包括苹果最新出的iPhone 16e ,以及三星AI手机等,中高端AI手机均价是非AI机型两倍以上。

那现在有了Manus,对普通消费者而言 ,是不是咱们以后不用买那么贵的AI手机也成?两者是否会形成一个竞对关系?

二、隐私是Manus和AI手机的共同命门?

不管是大模型 ,还是AI的各类应用,它们都十分依赖“吃下 ”大量且高质量的数据,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,否则AI生成的结果,常容易出现“AI幻觉”——即“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”。

Manus如要成为用户的“电子秘书 ”,势必也会大量“吃下”用户的隐私信息 ,它越发达,就需要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源和权限 。届时它会通过一个怎样的机制来保护用户隐私,自然会受到大量关注。

事实上 ,先行一步的AI手机,目前用户隐私保护是一个“悬案”。比如,你真的愿意让AI手机连你的支付密码都掌握吗?会不会有一天在你还不知情的情况下 ,它自己开始花钱,替你做主?目前全行业并未有一个成熟的、系统性的解决机制 。

一部AI手机一般会通过这样几个动作,来掌握你的隐私信息。以荣耀手机自己点外卖为例 ,它要实现这种行动上的自主性 ,需要走过三个重要环节。

一是“看数据 ” 。智能体(比如YOYO智能助手)通过截屏录屏或相机拍摄,“看见 ”屏幕内容,并进行总结。比如这个是美团App ,是用来点外卖的;这个是微信,是用来社交和支付的。

二是“听数据” 。智能体对用户的语音指令进行理解,并将其拆解转化为任务流程;

三是“操作数据” 。模拟人类手势触摸屏幕 ,对APP执行部分操作。

看似很会自主学习了,但目前AI手机对用户的隐私和信息数据,还处于一个“三缺 ”状态。

一缺法规 。2023年 ,相关部门虽然发布了‌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明确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时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 、名誉权、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等‌,但这个暂行办法总体只是确立了一个大纲 ,还需要进一步细化。

二缺治理主体。这个相对好理解 。

三缺利益协调机制。一部AI手机,主要牵涉三方——手机厂商、AI开发者(如果手机内AI系统不属于手机厂商自研,一般都会引用外部大模型) 、用户。

这三方实力并不对等 ,在如何处理用户信息数据上 ,三方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和协调机制 。

比如,目前的局面多是,即便App开发商没有与手机厂商达成合作 ,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的智能体(比如YOYO),也能模拟用户在App中进行读屏理解、操作,如同“门禁大开”。这个在技术界 ,被称为“视觉路线”——可以粗浅理解为,大模型“在一旁悄悄地看 ”,就把本事就学会了。

另一种 ,手机厂商会与App开发者达成协议,App向手机开放API接口,大模型获得授权 ,通过学习用户数据来变得智能,这个在业界叫做“意图框架”路线,可以理解成“我知晓你的意图 ,我给你让路授权” 。但这条路不算好走 ,因为App要把自己的数据接口给到大模型,会有用户隐私泄露之忧,双方还得为利益谈判 ,成本较高。

AI手机在隐私保护上,尚有如此多的课题要做,换到Manus也是一样的。分析股票、制作游戏 、设计名片 、筛选房产、审查合同 ,这些数据的应用,千万不能用一句“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 ”来搪塞糊弄过去 。况且Manus目前基于更开放的云端运算,一般认为端侧大模型在数据保护上更具备条件 。

三、Manus能和AI手机 ,能合体共生吗?

现在Manus还是一个应用,并非一个App,产品总体而言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。目前它似乎只能运行在电脑端 ,并没有相应的手机端产品。

但手机作为AI时代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消费级终端产品,它应该还是未来一个比较重要的AI应用入口 。

Manus与AI手机会形成怎样一个合作关系,或许也是可以去想象的。

目前市场已有的AI手机在置入AI Agent方面 ,多采用两条路径 ,一是自研大模型,虽然费钱费事,但自己掌握“核心科技”;

二是引入外部大模型 ,少花钱就能办成事,但缺点是利益方多头管理用户数据。

现阶段各家搞得比较多的是“既要又要” 。比如小米一方面与百度 、腾讯等合作,将大模型技术用于语音助手、图像处理等 ,同时又自研MiLM大模型,提升手机AI能力。

华为也与百度、腾讯等中国科技公司合作,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语音助手 、图像处理等领域 ,但同时它也自研盘古大模型,用于手机AI功能。

有业内机构分析,目前手机和大模型(包括AI Agent研发机构)双方还处于短期竞合状态 ,就是互相依靠,先共同做大市场,培育AI手机用户心智 ,再收割市场 。

但发展过程中 ,双方一定会为“谁来掌握用户数据 ”而不断产生摩擦和利益协调。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,App开发者与手机厂商之间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拉锯战。

App想要进入手机厂商,一般需要与手机厂商分成 。同时也存在十分热门的App有了溢价实力 ,反过来会对手机厂商提要求。

双方为利益争执的案例太多了。比如《堡垒之夜》的开发商Epic Games,因不满苹果App Store的30%分成政策,于2020年提起诉讼 。

音乐流媒体Spotify于2019年向欧盟竞争监管机构投诉苹果 ,指控其利用App Store的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 。

现在只不过是App换成了大模型开发者、AI Agent开发者。谁要过桥,谁要交费,竞争才刚刚开始。当然它们并非就是“非此即彼”的关系 。所谓的解决方案 ,就是“利益再分配”。

Manus由于还处于产品早期,难以预设它的商业模式最终会是怎样的,是“一人成团 ”模式 ,通过收取会员费来跑通闭环,完全不需要依赖AI手机终端,还是为更容易地拥抱广大用户市场 ,也需要去嵌入AI手机端 ,尚待观察。

但如果是后者,势必需要与AI手机方切蛋糕 。只希望他们不会成为共同收割用户隐私数据的共谋。